查看原文
其他

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周振国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09-03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担当新使命、实现新目标的迫切要求,也是用科学理论“化大众”,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比喻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表明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现实性,把握科学的方法原则,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整体推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的重大问题,总结中国独特的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1938年,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并且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先河,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同各国实际结合中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经过延安整风,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也极大地推动了全党学习掌握毛泽东思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的发展变化,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总结亿万群众创造性实践的新鲜经验,科学回答时代课题,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产生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回答时代问题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容,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用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的方式普及科学理论,使科学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思想信仰和物质力量。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途径、目标指向、价值归宿。只有人民的实践,才能推动和实现认识过程中理论—实践的飞跃,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性进程,中国化是核心,也是逻辑起点;时代化是逻辑延伸;大众化是逻辑归宿,是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高度重视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一以贯之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立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中共中央批准印发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标。《纲要》进一步指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方向、凝聚前进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只有站在这样的现实和历史的高度,才能坚持不懈地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其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彰显出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引领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确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推动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对人民大众的引领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承弘扬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精辟深刻又高度概括地指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规划了全面贯彻落实的基本方略,把全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这一思想体系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核心价值;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活的灵魂,植根于亿万人民的实践,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展现巨大的真理的力量,在实践深入发展中持续发展、不断丰富、更加完善;以高度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理论品格,彰显出强大的鲜活的生命力,对大众化产生极大的引领力。

新时代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强烈的双向“渴求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拓新征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过程,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互动共进的过程。理论渴求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发展,实现认识真理的目的;实践渴求理论的指导,解决现实问题,探索发展路径,使之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种双向“渴求力”,无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促进的推动力,科学理论大众化,正是双方的结合点、统一链。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断夺取伟大斗争的新胜利。这就迫切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四个伟大”,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这种现实的需要,必然推动着理论与群众的结合,推动思想向现实转化。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在实践中既改造客体,也改造主体自身,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提高实践的能力。因此,实践对理论的“渴求”,归根结底是实践主体对理论的“渴求”,这是一种共同的“渴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这个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现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亿万人民实践的基础上创立的,凝结着人民群众创造的鲜活的实践经验,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向往和意愿,让人民真心切身感受到创新思想体系与自己的现实利益和未来发展息息相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也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阐发的许多传统文化观念,不仅为群众所熟知,也为群众所传承,能够引起群众的共鸣。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善于用典,而且善于吸收和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讲明白深刻的大道理。比如中国梦的表述,已为千家万户所知晓,人们都以追梦人为荣。“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表达了全面小康的根本要求,鼓舞了全国人民脱贫攻坚。“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鲜明地表达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唯物史观,充满着亲民、爱民、乐民、富民的情怀。“撸起袖子加油干”,这句大实话饱含着奋斗者的激情,激励着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用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既是对各级干部求真务实、久久为功的要求,也给老百姓评价和衡量干部立了一个尺度。如此类推,不胜枚举。这种语言风格所形成的语境,接地气、通民心,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易于入耳、入脑、入心。

现实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人民群众中已有广泛影响力,成为进一步推进大众化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把握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我们党在加强理论武装、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在组织推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方法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但还应进一步总结提炼概括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从方法论的视角来看,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对象是全体人民,具有整体性、全覆盖的要求。实现这个要求必须与层次性、针对性结合起来。广大党员是首先要重视的对象。截至2018年底,我们党已有党员9059.4万名,其中“80后”“90后”的党员超过三分之一,工人、农民党员占总数的35.3%。这种构成表明,广大党员是青年和工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同时又是普通劳动者。他们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更是推进大众化的骨干力量。广大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头脑,激励他们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个人梦想和人生出彩,关系党和国家千秋大业。基层广大群众奋斗在生产第一线,是共和国的脊梁,对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最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广大党员、青年、基层群众是大众化的重点对象。他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共同的要求,又有各自的特点。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纲要》为底本,编写适合不同群体的教材读本,既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突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共性要求,又要有反映不同群体特点的各有侧重的内容。

理论传播与实践体悟相结合。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既要重视理论教育、理论传播,又要重视引导人们面向实际、联系实际,感悟理论的真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和推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彻落实,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成果。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与老百姓现实利益直接相关,取得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发展成果,是理论教育的生动鲜活教材。各地贯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所获得的成功经验,也应当及时总结,让人民感受其内含的理论元素。基层群众最重实际,他们善于从自己个人成长、家庭变化的实际来判断党的理论和政策的价值。事实最具说服力,人民从客观的现实中产生出获得感,从获得感中认知获得实惠的根本原因,进而产生认同,促进重大理论观点逐步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理论掌握群众和服务群众相结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在于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引领群众的思想和行动,使批判的武器转变为武器的批判,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理论指导实践、服务实践、服务群众的过程,从而实现科学理论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旨归。要使理论说服人,理论必须彻底,直面现实,必须回应人民群众关注的认识问题和现实问题,特别是热点焦点问题,使人民群众感受到科学理论能够解忧、解难。必须密切关注和积极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给群众以看得见的利益,使群众感受到科学理论的温度和说服力,增强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自觉性。

领导干部与群众相结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界、社科工作者责无旁贷,各级领导干部同样肩负重大责任,是推进大众化的领导骨干。领导干部与群众的结合,重在双方积极性的结合。上一级领导干部应为下一级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作出示范,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引导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和趋向。及时发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措施。特别是探索充分发挥融媒体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传播阵地、传播平台、传播渠道作用,以及提升基层传统宣传文化阵地、公共空间的功能,创新传播形式和内容,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好地贴近群众的生产生活。连接群众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创造的活动中,努力形成经常化、持久性的推进机制。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戳“阅读原文”,查看往期学术干货!
精彩推荐
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法治道路
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报道的问题与应对
促进义务特殊教育的普及与均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岩     排版编辑:刘岩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